农民工“组织”调研报告
xx全县农民工“组织”调研报告
今年以来,我县坚持把农民工组织劳务输出作为就业扶贫的主要路径,明确输出方向,加强宣传引导,大力发展劳务经济。
1。基本情况
(1) 征集位置,定期公布
增加与省、州就业部门、对口帮扶城市和就业需求大的东部沿海城市的定期联系,建立XX县农民工就业信息台账,并实时更新,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。分类帐性别。利用XX县人民政府网站等县内网络资源,建立岗位信息季度发布机制,及时向贫困劳动力发布各地企业岗位信息,提供劳务输出信息服务,畅通劳务输出渠道。
(2)建立站点并直接输出
充分发挥XX劳务联络工作站的平台作用,做好订单式劳务输出工作,引导全县劳动力有序、定向劳务输出。按照国家就业局的统一安排,做好集中运输到XX上班的工作。今年以来,我县已累计输出900余人,已组织输出51人。
(三)立体服务引导就业
秉承开放合作的心态,积极协调XX、昆山等省外企业及周边县市企业,举办东西部劳务合作春风大型专场招聘会行动,206人现场签名。参与组织“大篷车”下乡活动,向各类求职者免费发放就业信息等宣传资料5000余份。深入各乡镇市场、自然村开展“想工作就到××”宣传,提供信息服务,努力营造浓厚的劳务输出氛围,改变广大群众的就业观念扩大全县求职人员的流动性,增强出口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决心和信心。
2。困难和问题
(一)工作机制有待完善。 我县与东区劳务合作虽然在工作层面开展了有效的信息交流,但在服务层面还不够深入。 “市场调节、政府推动”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善,服务效果很不理想,导致供需不对称、不匹配,“招工难”的情况尤为突出。著名的。
(二)工作基础有待夯实。 一是工作协作有待进一步完善。二是宣传动员力度不够,主要是缺乏典型案例带动培训政策,培训政策的认知度和号召力较低。三是调查不够深入,劳动培训理念把握不准确,培训服务不到位。
(3)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,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。由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,而且在输出前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,因此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,做一些又粗又累的工作。这与实现体力劳动向劳动力转变是不相符的。专业化、技能化转型的要求非常不适应。随着城镇就业结构的变化,必将对我县劳务输出工作产生巨大影响。
(4)农民工家庭支持少,工作不安。 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,农村暂时出现了不合理的人口结构,妇女和老年人承担着沉重的生产负担。家乡的生产状况、社会保障、子女就学,特别是农忙季节,都是农民工关心的问题。有的甚至要往返于工作地点和家乡之间,浪费时间和金钱,影响收入。
3。下一步工作计划
(一)完善工作机制,深化劳务合作。 进一步强化乡镇责任,加快工作统筹谋划和落实,持续深化劳务合作,建设完善信息通畅、输出有序、保障有效的劳务对接平台。进一步凸显东部企业和贫困工人的市场主体地位,引进XX企业来我县设立劳务输出服务公司,推动劳务合作关系从政府工作层面向市场层面延伸,完善企业间信息交流机制。市场层面,促进双方效率对接。
(二)加强引导,增强企业吸引力。 在加强工作联络、深入调查了解、全面了解东部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,结合全县劳动力特点和个性化需求,引导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,充分尊重人力资源。按照资源市场运行规律,适当提高工资福利,完善工资增长机制,改善劳动条件,促进人性化就业,积极回应农民工在发展空间、权益等方面的合理诉求保护等,积极增强招聘和自身的吸引力。竞争力。
(三)加强立志教育,培育发展理念。 坚持以十九大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人文思想为指导,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志向教育,彻底铲除贫困劳动力保守、安于现状的实施观念观望、培养贫困劳动力自我发展的理念,激发他们自觉提高就业创业致富的内生动力,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(四)深入调查,充分了解需求。 继续深入调查,充分了解劳动力就业培训需求。在全面掌握劳动力基本情况、就业失业状况、技能掌握情况、就业创业需求和培训需求的基础上,建立详细的劳动力培训台账,做到“三清两清”:人员清晰基础、技能情况和就业情况明确;培训需求明确,就业意向明确。
(五)坚持市场导向,提高培训实效。 加强培训管理,突出培训实效,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水平,切实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、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。同时,落实政策,强化服务,促进学员就业创业。根据东部企业市场需求开展转移就业培训,促进学员到市场就业、到用人企业就业。主要工种为市场保姆、老人护理员、病人陪护、管家、电工、钳工、车床、脚轮、汽车修理工、电子产品加工、烹饪、美容美发师等急需岗位,以及各地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 根据本县需求和县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,开展订单式技能就业培训。采取“校校一体化”、“校企一体化”方式,确保学员培训后直接转移到东部就业企业就业。